1
2013年6月戴牙套,2016年10月摘除。三年间,每月到医院复诊调整。
这三年,恰好也是毕业后入职场的三年。爱人、同事从未见我戴牙套前的模样,我也忘了。
假外物,改变自然状态,大多不满旧貌。小时候,与朋友争吵,“……你个龅齿”,声势陡弱,悻悻然。长大了,学会藏起自卑,以成绩、经历塑造自信——时常抵不过偏差的牙齿。母亲带见牙医:门牙生长未定型,用拇指按压凸起,有助复位。几无作用,按压习惯仍在,心理安慰罢了。
大学毕业,工作有着落,决定整牙。上套前,拔了四颗牙,跟母亲扯谎说只拔两颗,即便如此,还念叨至今。
整牙历程不易,动因简单——越长大,越在意他人眼光。他人即过客?哪能这般豁达,人常在理性之外。没有他人,我们总找不到自己。
2
三年间,戴牙套偶有烦扰。
扮演大人、假装成熟时,牙套是不易遮掩的弱点。人有两个年龄,一个是你认为的,一个是别人认为的。大人喜欢你像他们,不然,在他们眼中,你永远长不大。但你觉得,只有不像他们,你才长大了。
你说了不算。
三年前,选择成为司法官。怎么扮演它?大人有成见,许是白发间杂,面有皱纹,语调沉稳?肯定不是戴牙套。
不在意被当作年轻人,在意他人会不会受牙套“蛊惑”,认为我年轻,质疑能力与经验——看,我把自卑嫁祸牙套。
有忧虑,心重。讯问时在想,犯罪嫌疑人会不会轻视我,不作如实供述?要不要不苟言笑,以彰显司法威严?与长辈交谈时在想,能力与见识优于他(真自负),只不过有牙套,自信弱了三分。我要笑不露齿。
牙套喊冤:你就是年轻稚嫩,别嫁祸给我。
是啊,为什么我不快快长大。我要与大人平等交谈——有速成法:模仿他们的模样,假装赞同他们的观念。
于是,酒桌上觥筹交错,逢迎大人,真真假假。牙套又作乱。酱牛肉塞进牙套缝,喝啤酒漱口,泡沫满腔,肉末真顽固!抠不抠?为何那人瞅我,菜叶粘牙套上了么?舌头舔舔。
要是无人在意牙套就好了。恐怕不行,人喜欢判断,眼睛是扫描仪,从头到尾,发型、面相、衣着、牙套……很多人自以为“看人准”,不过是囿于成见,牙套恰巧最受成见困扰。
年轻就年轻吧。
3
人是孤岛,举目汪洋。有意离岛拜访远邻,只能泅渡,途中险象环生。所以,有同理心何其难?!即便亲密如婚姻,也不过是生活步调日益趋同,想要心有灵犀?要么日久见人心,要么早已神魂相交。
我要他人理解牙套,理解我,往往不可得,徒生困扰。实际上,我不是困扰于不理解,而是找不到自我与误解的相处方式。定位自我,只能以他人评价为坐标。为何不自省,偏要舍近求远,受制于人——我们不敢相信,不诉诸他人,能够真正认识自己、接纳自己。
若所有人牙列不齐,我不整牙;若所有人戴牙套,我接纳它如器官;若所有人以他人为敌,我甘心据守孤岛。不过,当下情境以牙列齐整为美,戴牙套仍属特例,善解人意是美德——情境影响个体。
岂能束手就擒?自由意志(反思)或可摆脱情境引力。视戴牙套为契机,个体进入非舒适状态,反思其间自我观念与心态变化,尝试理解其它整牙个体的酸甜苦辣。我发现,这份同理心不限于此,可举一反三,理解其他陷入不同情境的人。理解了,也就没有嘲弄,没有怨恨,没有轻蔑,与人为善。
他人如何看待我戴牙套这件事,也值得观察,或为认知局限,或为文化禁锢。我以自己为对象,做“田野调查”——旁观自己,增益生命厚度,此文是副产品。
如此想来,戴牙套不再尴尬,招摇过市。
4
总结我与牙套的交往,提炼一条经验:面对困扰,不妨偶尔分身旁观,接纳困扰的复杂性,思考自己与它的关系,甚至拥抱面对它的慌乱。困扰一经咀嚼,或许没那么让人担忧了。走出困扰,从调整心态开始。
不过,经常处于以反思抵御情境影响的状态,累心。人性喜顺境——摘牙套后,自在,开心。看来,若有机会,人不愿也无法长久处在困扰中,摆脱它、隔绝它,是天性。
直面困扰,实际是直面自己,这很难。我喜欢当路人,在咖啡馆角落,在高铁上——我不用扮演角色,在意谁,也不用面对自己——独居在家,与“自己”面对面,受不了他咄咄逼人的审视,心虚。公共场所,嘈杂填满了空间,用来与自己相处的那部分注意力,被用来抵御嘈杂,剩下的一些,仅够看书写作。
其实,反思困扰看似具有直面的勇气,不过是有预谋的“逃离”。真在困扰里安之若素,恐怕不是境界高,自弃罢了。
有人说,何必较真,不过戴牙套而已。我有我的“骄傲”。我愿意反思,说明我还在乎:在乎能否理解自我的复杂,在乎自己能否更好一点,在乎我能否处理好与周遭的不快甚至痛苦。
戴牙套困扰事小,生活中,重千百倍的比比皆是。若学不会反思,恐怕,我会沦为困扰的奴隶,疲于奔命,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。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