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恋关系里的理性与勇气
杨林毅 | 2018年05月10日
妞妞,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,既有怠于沟通的原因,也是日常少了激发沟通欲望的窘迫处境。平凡日子里的小困惑,我们常有契机通过有效交谈化解。而近半年来,由家庭造成的困境,再次嵌入我们的婚姻关系中,如鲠在喉。 不论观念如何演变,在事实层面,如同我们正面对的,婚姻的确要经历个体与配偶家庭由碰撞到尝试融合的过程。碰撞是必经阶段,导向多种可能,契合、若即若离、疏远或者冲突。融合程度深浅,又与多种因素关联,可以整理
团队协作中的“不该为”
杨林毅 | 2018年04月18日
团队里,领导与成员之间存在双向评价机制。不妨大胆评点一下领导,在工作的一些方面找到标杆,悉心观察,做好学徒;在另一些方面发现不足,引以为戒
睡在现代主义身旁
杨林毅 | 2017年12月02日
即便懂神经科学,也不懂艺术。反倒是艺术家运用先天禀赋和直觉,不断探索未知领域,指引研究者探索复杂的脑部世界
对自己不坦诚,难怪写不出好文章
杨林毅 | 2017年08月14日
看了几首诗,间或一两本现代小说,便想撸起袖子尝试一番。诗歌小说杂文,有莫名的调调,长短句似有章法,模模糊糊,哪管细致的门道,写上一两首、两三篇,也够了,反正这番兴致,不会持续太久。 写的几百字,大概能把人生都装进去。诗文凑一起,想象力和智识的边界,暴露殆尽。 书写日常最难。 想再写,只能蹭进学科的圈子。古今中外,一帮人把边界拱到极远,普通人这辈子怕是望不到头。待在学科的圈子里,不愁选题,也不愁内容
我难与父亲和解,但可以尝试理解他
杨林毅 | 2017年05月24日
除了给予快感,酒精不能办好事。一时之快,清醒后,现实扑面而来,一如既往招架不住。身侧酒精招手,喝一杯吧。循环往复,坠入酗酒泥潭
流浪人员与特朗普
杨林毅 | 2016年11月28日
人们行为背后,自有逻辑自洽的考量,而且自认出于善意。以“不善”来定义对方,并以此作为反驳的立论基础,恐怕无法实现和解,甚至基本的对话都难以进行
牙套记
杨林毅 | 2016年10月22日
1 2013年6月戴牙套,2016年10月摘除。三年间,每月到医院复诊调整。 这三年,恰好也是毕业后入职场的三年。爱人、同事从未见我戴牙套前的模样,我也忘了。 假外物,改变自然状态,大多不满旧貌。小时候,与朋友争吵,“……你个龅齿”,声势陡弱,悻悻然。长大了,学会藏起自卑,以成绩、经历塑造自信——时常抵不过偏差的牙齿。母亲带见牙医:门牙生长未定型,用拇指按压凸起,有助复位。几无作用,按压习惯仍在,
当法律遇上古筝
杨林毅 | 2016年04月04日
各种形式的法律条文,相当于编写妥当的琴谱。法律工作者解读法条,将法条用于裁判事实的行为,可以理解为演奏琴谱。解读的方法,可类比为演奏技艺
年轻的检察官,我们不着急
杨林毅 | 2015年11月27日
长路漫漫,左顾右盼并不明智。期间,需要不断调整心态,因应新状况。生活本就纷扰不断,那些自称坦然的人们,要么真有那份境界,要么已对生命麻木
当你被限制自由时,警察该告诉你什么?
杨林毅 | 2015年10月08日
十余平米的讯问室里,情境因素与角色定位影响行为,中美趋同。美国警察存在规避米兰达规则倾向,中国大陆侦查人员同样如此。面对限权规范与案件压力间似是而非的矛盾,公务人员往往趋向最省力省心的方式
在中国,学术评价水土不服?
杨林毅 | 2015年08月23日
现代学术评价的理念和机制,起源于欧美。引入中国后,对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,起到很大作用。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“水土不服”之异变,比如学者抄袭丑闻不断、一稿多投、自我重复、“以刊评文”、SCI/SSCI崇拜等。在欧美运转尚算良好的评价机制,为何在中国却乱象丛生? 近日,《清华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发起了对这一话题的探讨。首期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剑鸣教授、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王宁教授、华东师范大
偶遇现代诗
杨林毅 | 2015年07月05日
写诗若要长久,需要耐性。不论读诗还是写诗,都要成为日常的行为,需要有平静的状态,以及对自我与生活的敏感与想象。毕竟,细碎才是生命的常态
美国联邦最高院判决给我婚姻生活的启示
杨林毅 | 2015年07月01日
作为法律人,面对联邦最高院有关同性婚姻的判决,本该秉持法律思维,概览全文,并观察大众反应。许是所处情境改变,这次反思更多的,竟是我该如何过好必将到来的婚姻生活。 因为,此番判决和相关争论,让我比较清楚意识到,之前关于婚姻的成见中,一直习惯以“男女结合”作为思考出发点。判决提醒我,这个前提必须更往前置——以“两个独立的人的结合”为出发点,反思一些习以为常的婚姻观念。 这种反思为什么重要? 在预设“男
当我开车的时候,我在想什么
杨林毅 | 2015年06月25日
拿到驾照半年有余,最近,才开始频繁自驾公出。 从步行到学会骑车,再从骑行到学会开车,技能提升,意味着生活空间在延展,生命中出现了全新体验。而往往在交界处(刚掌握技能时),才能敏锐感受到前后不同,也愿意思考,不同之处在哪里?有哪些新鲜体验?这些差异和体验,带给自己哪些思考? 独特的陌生人空间 与其他事项不同,交通将人们框定在一个独特空间。这个空间里,人们并不面对面接触或交流,而是躲在舒适铁皮里,通过
政治的附庸:清末民国时期的制宪图景
杨林毅 | 2015年05月11日
中国制宪运动是由具法统之政府发起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变革,无论是没落的清廷,朝不保夕的军阀政府,纷扰不断的国民政府,都不曾忘记立宪的时代使命,无论他们最终的目的指向何方。而民国学人,或可说,唯变换的宪法(或约法)马首是瞻,在政治变迁的激流中辗转腾挪,虽有自己的坚守,但政治导向仍不免使得学术研究不那么纯粹。 1. 清廷制宪图景 有学者认为,清朝政府于1900年败于八国联军后,之所以继续主政至1912年
阅卷越流畅,判决越轻缓?
杨林毅 | 2015年03月25日
近几个月来,一些法官或检察官离职的消息,伴随着司法改革进程,受到舆论关注。辞职的理由,主要是职业压力大、薪资无以担负较体面生活。选择离开检法系统,想必都是找到足以“养家糊口”的下家,但仍有许多身处体制内的司法人员,在试图与拮据的生活和繁重的压力对抗。为法官、检察官吁求加薪、确保独立司法的文章,不胜枚举,但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:较低薪资、急速增加的办案数量、外部力量对司法的干预等,这些负面因素是否会对
请锁住心中的魔鬼
杨林毅 | 2015年03月17日
很多人心里,都住着魔鬼。在恰当的环境里,它将脱离掌控,无声占据人类的躯干,驱使人们进行着不可思议的恶行。 执法人员(公安、检察人员)刑讯逼供便是一例。 静下心想,我们身边的警察、检察官朋友,多善良谦和,很好地“扮演”着父母、子女、朋友的角色。然而,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,当他/她进入提讯室或询问室时,却是另一副样貌——对待涉案人措辞严厉、威逼利诱,甚至施以暴力。 一个平日里善良谦和之辈,为何披上执法者
我是绍兴师爷,我为自己代言——记一次告别酒宴
杨林毅 | 2015年03月11日
觥筹交错的喧嚣已然与我无关,灵魂脱离躯体漫步于时间的长河。 是啊,又是一年会考时,记得三年前的送别,也是此情此景,只是除了景顾吉知县,已换了一班人马。三年前,独自乘舟溯流而至京城,原以为定然高中杏榜,不想却名落孙山。不得不拖着颓意的身躯黯然还乡,继续充当幕友之职,继续等待下一个三年——我已经习惯等待。 有时会莫名地想,为什么非要处庙堂之高而平治天下?眼下以一幕友之职,何尝不能平治一方。实际上,在乡
杨林毅
18篇文章 2522天前更新
法律人,刑事法律、监察法制研究者。联系方式:yanglinyi0906@gmail.com。